“问雨花鸟画捐赠展”学术研究会综述
2024年9月29日,由天津美术学院主办,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科研与研究生处、中国画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协办的“问雨花鸟画捐赠展”,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作为展览的延伸,“问雨花鸟画捐赠展学术研究会”在开幕式当天举办,以期让观众在观展的同时,更为立体而全面地了解问雨先生的从艺之路和艺术成就。本次研究会由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李旭飞主持,喻建十、刘文生、周午生、齐珏、任云程、赵栗晖、李云涛、刘永胜、刘玉睿、张驰(按发言先后顺序排序)等专家和学者出席了研究会并先后从“问雨花鸟画艺术的学术贡献”“问雨的艺术思想”以及“问雨大写意花鸟画艺术成就在新时代语境下彰显的文化价值”等角度,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李旭飞主持学术研究会
作为本次研究会主持人,中国画专业副教授、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李旭飞表示此次研究会的召开是为了纪念问雨先生对学校的贡献。问雨先生不仅是天美的老校友,他还捐赠了135幅艺术作品,对校藏有重要贡献。研究会的举办旨在通过专家们的讨论,丰富后续成册内容。因此,主持人邀请在场嘉宾对问雨先生的艺术进行交流。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 喻建十
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美术学院喻建十教授作为今天第一位发言者,首先对张弛教授代表家属捐赠给学校问雨先生135件精品之举表示感动,并高度评价了问雨先生的艺术贡献。他特别提到其“大写意”风格的高水准,且为中国画教学体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支持。就此,喻建十引用了问雨先生的三句话来表达他的感受:“对传统应是只受其传不被其统”,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中国画。问雨先生的作品继承了传统笔墨,但在造型和构图上没有受到传统花鸟画的束缚和既有的程式,在画面上有许多初心之处,惊艳的构图与色彩配置;“绘画就是在搞形式美”,绘画的形式美是打动人的关键,而问雨先生的作品在形式美的探索上具有独特性,尤其是在平面和色彩构成方面的创新。我们看他捐献的作品,尽管是他生前最后10年的作品,可以发现,他对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理解,对他们那代人来说是非常新颖的一种艺术思考和创作意识,他在这方面的深究和探索是成功的实践;“大写意画决不是大意写”,大写意需要精细和笔笔到位,而不是简单的随意涂抹,可以说问雨先生对这一点的阐述直指现代大写意的要害。众所周知,天津美院的花鸟画领域在全国范围内遥遥领先,其中孙其峰、萧朗、霍春阳、刘文生、贾广健、周午生等老中青几代人,都是工笔和小写意。那么,在充实了大写意作品之后,无疑加强了美院的花鸟画教学体系建设,填补了领域上的空白,进一步丰富了美院在大写意领域的教学和创作。总之,喻建十对问雨先生的艺术成就表达了深刻的敬意,并认为其作品在继承与创新方面给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参考,同时对美术教育也有显著贡献。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 刘文生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刘文生在发言中表达了对问雨先生大写意花鸟画的欣赏。他说,展览中的大写意花鸟画让他感到振奋,具有视觉冲击力,相比小写意和没骨画,大写意更难以掌握,尤其是需要表现出"大而不狂"的风格,这一点非常考验艺术家的功力。问雨先生的画虽然是大写意,但并未显得狂躁,反而追求静谧和平和,给人一种安静而富有内涵的艺术体验。刘文生特别指出问雨先生画中的"以形写神"的特点,尤其是鸡、鸭和荷花等画作虽然没有精细刻画,但通过变形和笔墨的简练运用,成功传达了生动的神韵。这种简约的笔墨处理并不复杂繁琐,但却能体现出艺术的美感和力量,"简单就是美"。他强调艺术创作中笔墨与意境的高度融合,是大写意作品的核心,也是最难以达成的目标。问雨先生的花鸟画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真诚,源自他对身边熟悉事物的观察和理解,并通过写意的笔墨加以表现。此外,刘文生还谈到喻建十老师说的画中的形式感,在艺术表现上大胆且随性,能够将现实形象转化为艺术形式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这一点让他的作品显得现代而不过时。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 周午生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周午生首先表达了对天津美术学院文化传承的感动和认可。他提到,上午是庆祝建国七十五周年的活动。在上午的雅集笔会上,正如邱志杰院长在开幕式中所说,一些退休老先生的发言让他深刻感受到天津美术学院悠久的文脉和辉煌的历史,尤其是花鸟画在其中的深远影响力。他说,中午时分,我陪同霍春阳老师简短共进午餐。期间,他谈起了问雨先生和他们求学时期的一些往事,尤其是他们那一代人的经历。这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天津美术学院的花鸟画确实在京津冀、山东、河南,乃至东北、广东等地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艺术风格在外地生根发芽,极具影响力。许多学子从这里出发,散布于全国各地,成为艺术传播的桥梁。张驰先生能够将其父亲的大量作品捐献给学校,体现了他对母校最真挚的情感。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怀有属于天美的情结,这种情感溢于言表,大家对此都有着深刻的共鸣与理解。随后,他对问雨先生的作品及其风格进行了深入剖析。问雨先生的画作“简而有意”,运用了点、线、面的构成语言,但这些元素是通过描绘自然对象而融合在画面之中的,赋予了作品丰富的内涵。相较于单纯的装饰性构图,问雨先生的画更富有生活情趣和意趣,比如小鸡和老母鸡的日常场景,这些细节充满了生机和生活气息。另外,问雨先生的画作追求“朴”和“厚”,体现出他朴素厚重的人格,同时画面中流露出难得的书卷气,这种文人气质并不容易在简约和厚重的绘画中体现出来。总体来看,周午生的发言是对天津美术学院花鸟画传统的高度赞扬,同时也对问雨先生作品中所呈现的深厚意蕴和朴实风格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天津市艺术史学会会长 齐珏
天津市艺术史学会的齐珏会长在本次研究会上谈论了问雨先生的大写意花鸟画,强调其独具特色的艺术符号和时代精神。他说,问雨先生的艺术风格受到黄土高原汉唐文化和长安画派代表石鲁先生的影响,借用李旭飞馆长之言称其作品以“大笔,大墨,大方,大气”的风格在当代花鸟画领域独树一帜。齐珏引用了美术评论家郎绍君关于“写意”概念的讨论,认为写意是一种抒发情感的形式,是中国人内在的艺术追求和思维特征。问雨先生的大写意绘画不仅在技法上继承了传统,更是在艺术表达上融入了现代的精神内涵,体现了艺术家对时代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情感的独特传达。他的作品反映了艺术家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艺术创作的勇气,对传统大写意的发展和创新,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文化意义。齐珏总结了问雨先生作品的三大特点:第一,作品充满现代气息,无论是构图、用笔还是色彩,都具有现代性;第二,作品传达出昂扬向上的精神,没有压抑感;第三,作品在现代形式中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韵味,带有浓厚的中国元素。他回忆到,曾在《北方美术》上发表了一个翻译的文章,题目是《失去了美的当代艺术》。当代艺术非常的打破传统,有一种破坏性,失去了美的视觉表达。他说,问雨先生虽追求当代审美意趣,打破中国画的视觉传统,但他没有割裂传统与当代之间的纽带,任保留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美的“风筝线”。这是他理解的问雨先生作品的一种独特魅力。大写意绘画在当代社会中依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类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神与艺术形式对于传承中华文化、促进艺术交流具有深远的意义。大写意不仅是中国书画美学的标志,也是中华审美精神的体现。问雨先生以及鲁慕迅、周韶华、刘荫祥等艺术家组成的群体,致力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正如前辈石涛所倡导的“笔墨当随时代”,问雨先生通过吸收传统艺术精髓并大胆引入现代构成、象征表现等方式,突破了花鸟画的传统规范,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认为,艺术的传承应注重创新与发展,而非一味承袭传统。其艺术理念和实践,为当代艺术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即在培养学生时要重视激发创造力,鼓励他们勇于挑战传统,表达个人独特的艺术见解,使艺术传统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和发展。总之,艺术传统不应做博物馆的故纸,而应成为有活力的文脉,让艺术文脉在活态传承中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是当代艺术教育工作者和博物馆、美术馆从业人员当仁不让的责任。
农工党天津市委会书画院副院长 任云程
农工党天津市委会书画院副院长任云程先生在发言中对问雨先生的大写意绘画表示高度的赞许及感慨,他提到,问雨先生曾为农工党的老党员,其子张驰教授也是农工党书画院的画家及专家。今天出席展览主要是向在座各位以及问雨先生学习。为表敬意,任云程在展览上即兴创作了一首诗《观问雨画有感》:今日问花花不语,墨鸭戏水碧荷童,莫将写意向天问,寻芳化雨落思穷。表达了他对问雨先生作品的思考与感悟,画中的墨鸭戏水,传递出对自然敏锐观察与独特感悟,犹如“鸭先知”,憨态可掬,栩栩如生,尽显童趣。同时,碧荷与墨趣交织的大写意画法,彰显了画家深厚的笔墨造诣和心境。这种写意画,难度在于其如同书法般“一笔成形”,不可修改,因此每一笔都需承载画家的思想与技巧。“寻芳化雨落思穷”则鼓励我们沿着他的艺术轨道寻找答案,但是他的答案是无穷尽的,他引领着我们思考。
任云程将问雨的艺术风格和理念做了三个总结。首先,写意是一种追求自然、和谐和美好的精神,包含了高度概括的笔墨运用、抒发作者的内心情感,以及对事物精神的独特捕捉。从专业角度而言,他选择大写意绘画这一领域,彰显出其高度与难度之所在,实属不易,而他毅然决然地投身其中,足以证明其非凡的魄力与执着追求。其次,作品是对前辈艺术家的传承与创新。问雨先生受天津美院前辈,如张其翼、孙其峰、萧朗和溥佐等先生影响,探索并提出了“传而不统”的艺术理念。他强调了选择对于艺术家成长的重要性,认为问雨先生成功选择了大写意作为艺术追求的方向。再次,任云程从简、情、浓淡三个方面讨论了问雨先生的作品。第一是“简”。删繁就简是艺术的终极追求,他通过最简单的语言与笔墨将复杂的技法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简化的过程并非轻而易举,而是需要深入的思考与不断的探索。因此,简是艺术的最终目的,由繁至简是每个艺术家的终极目标。 第二是“情”。大写意的精髓在于书写内心、赞美大自然之美,歌咏祖国山河与天地花鸟的灵魂。那么,何为“情”?这是一种对大自然的深情,也是对人类的真挚感情。大写意的意境正是由这种情感与所见之景相融合而创作出来的。 第三是旭飞先生所说的“浓”。水墨艺术的难点在于墨色的变化,古人常讲“淡浓有味”。重墨并非一味浓重,而是浓中有变、浓中有轻。这一点尤为艰难,而问雨先生的墨色充满变化、生动而灵动,绝非死板单一。最后,他认为大写意如何继承与创新是未来的一个重要课题,并强调问雨先生通过对传统的深入研究,从吴昌硕到齐白石,再到李苦禅、崔子范、刘荫祥等艺术家的传承过程中找到自己的风格,这是难能可贵的。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 赵栗晖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赵栗晖在发言中分享了观看问雨先生展览的深刻感受,对问雨先生家属捐赠众多精品力作给天津美院之举表示特别感谢,认为这是对学校的一笔宝贵财富。赵栗晖特别称赞了问雨先生的作品,认为其构图精妙,符合中国传统绘画的“六法”原则。六法里面,统摄全局的“气韵生动”,从画家的作画角度来说是“经营位置”。此外,他高度评价了问雨先生水墨作品的酣畅与深厚内涵,认为这非常不易达到,显示了画家极高的艺术修养。他认为问雨先生是近年来罕见的优秀大写意花鸟画家。同时,他提到天津刘荫祥老师的作品,同样以大写意风格表现出大气磅礴且富有内涵的特点。总之,成功的写意画不仅需要精妙的笔墨,还需要画家真情实感的投入,使作品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他通过问雨先生的作品感受到其作品中的生命力,认为这些作品即使在画家去世20多年后,仍能与观众对话。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 李云涛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李云涛在发言中提到,他与张驰老师关系密切,但问雨先生的画作却是初次见到,且数量众多,令他感到非常过瘾。他总结问雨先生的画作特点为简约而不简单,形象单纯但用墨厚重且富有变化,构图奇绝且用心。大写意绘画难度高,需要深厚的造型把控、笔墨积淀和文化修养。问雨先生的画作没有江湖气,而是充满了书卷气,反映出其深厚的修养和文化底蕴。 李云涛本人从事花鸟画的教学与创作,并负责中国画的教学工作。他指出天津美院的花鸟画教学以小写意、工笔画和没骨画为主,大写意方面相对欠缺。问雨先生的大写意花鸟画对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具有重要补充价值。他强调学校正积极倡导年轻教师研究继承老先生的艺术,传承文脉并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且,由于大量博士教师的引进,许多人对学校的历史和文脉了解不足,因此深入挖掘这些内容非常重要。 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方面,李云涛认为既要明确优势,也要清楚短板,并保持优势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补充。最后,为了保持小写意、工笔画和没骨画的优势,需要在大写意画方面进行工作,以避免画风过于工秀而走向偏执。
天津美术学院科研与研究生处副处长 刘永胜
天津美术学院科研与研究生处副处长刘永胜在谈及学校收藏的新增情况时,提到天津美院的藏品收藏与学科建设及教学息息相关。学校的藏品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1960年代初,在李智超先生和孙其峰先生的共同努力下,迎来了第一个收藏高峰,收集了一批精美的艺术品;上世纪80年代也有部分收藏的增加;而近两年又成为藏品增加的高峰期。过去一年,学校新增藏品数量达300余件,这得益于李馆长与艺术家的协作努力,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教学资源的丰富做出了重要贡献。刘永胜在谈到问雨先生的大写意花鸟画时,认为其作品与传统大写意有明显不同。传统绘画追求笔墨趣味和个人情感抒发,而问雨先生的作品在粗放笔触中展现出精雅趣味,这是大写意花鸟画中难以调和的矛盾。通过笔墨色彩的运用和泼墨挥洒,问雨先生成功协调了这种矛盾,形成了既耐看又精雅的趣味。可以说,问雨先生的作品在放得开、收得住方面做得很好,形成了个人特色和审美风格,是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史论系教授 刘玉睿
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史论系教授刘玉睿在研究会中以“亦象亦写 无道则道”为题浅议问雨先生大写意花鸟画。他说,尽管看了许多国画展览,但近年少有让他感到震撼和触动的展览,而问雨先生的作品是唯一让他有此感受的。他认为问雨先生是一个极具创造精神的花鸟画画家,其作品在众多风格相似的花鸟画中显得独特,令人眼前一亮。刘玉睿借问雨先生随笔“不写有形之形,不涂无形之形。不被具象所缚,不为无象所惑。”(“亦象亦写”出处)探讨问雨先生的作品融合了古今艺术精神和中西艺术形式之美。尽管问雨先生本人反对中西结合的说法,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但作品中确实感受到了问雨先生可以把中西艺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他的作品近观似抽象画,远观则生趣盎然如印象派,题材却是中国传统的,这种古今中外的融合非常可贵。正如问雨先生随笔中总结到:“中国写意画家的观察方法应是:远观、近察。远观得其神,近察得其态。远观重于近察”、“西方绘画的审美重点放在形体结构与整体上,是挂起来远观的;中国画的审美重点放在一笔一墨、一点一线的局部上,是摆在案上细品的”(问雨随笔)。同时,作品既有传统写意花鸟的写意大气,又不乏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的无限热爱。品充满生趣,小鸡和小鱼等形象鲜活,富有情趣美,传递出对生活的热情和热爱。“创新”是一个艺术家的生命,问雨先生的艺术之路,就是一条探索与创新的道路。问雨先生1967年毕业于河北艺术师范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前身),得益于李骆公、孙其峰、张其翼、萧朗等老先生的悉心传教。但他能独辟蹊径,创造出既有传统精神又有自己面貌的大写意花鸟画,“大写意画,绝不是大意写,一定要笔笔到位。尤其是简笔大写意,不可出现不‘作为’的笔墨。真正的艺术是不可复制的”(问雨随笔)。总之,他的艺术实践,是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天津美院花鸟画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时代精神的体现。最后,刘玉睿作为美术史论研究工作者,他称赞问雨先生的随笔是一些总结得非常精辟的国画理论,其中包含了对传统国画非常精辟的总结,涉及创作和中西方融合等多个方面,这让他深受触动。
问雨先生家属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张驰
在此次“问雨花鸟画捐献展”上,问雨先生之子张驰首先对出席的专家、老师和朋友们表达了感谢,并简单介绍了展览的情况。他说,本次捐赠展览展出了共135幅作品,均选自其父亲创作的鼎盛时期,包含多种题材和不同尺幅。虽然部分题材有所重复,但他在选择作品时,不考虑题材和形式的重复性,而是以作品质量为唯一标准。这一选择理念源于其父亲的艺术态度——即便面对同样的题材或相似的构图,父亲也会反复锤炼,追求极致。原计划的展览应以文献为线索,但由于准备不足未能实现,张弛希望在下次展览中补充这一部分。他还提到,其父亲的大写意花鸟画风格的根基奠定于天津美院,这次将父亲的作品捐赠给母校,回馈母校,是全家感到非常高兴与自豪的事情。张弛回忆到,他的父亲给他留下的最深印象便是日复一日的绘画。从最初的年画,到连环画,再到国画中的人物画,最终发展到大写意花鸟画,这条绘画道路贯穿了作者的整个成长记忆。在这一路上,父亲始终辛勤工作、不断努力,对绘画充满了无尽的热情。众所周知,横跨不同画种的创作是非常困难的,但父亲却能从年画、连环画,一直到大写意花鸟画,表现出多种风格的跨越与掌握,令人钦佩。张弛谈及问雨先生在河北艺师(天津美院前身)求学时,受教于李骆公、孙其峰、张其翼、萧朗等著名艺术家,虽然学习了国画和油画,但主要专攻油画。之后,他进入河北美术出版社工作,由于工作性质不允许专注油画创作,他最初被分配到年画编辑室,主要创作和编绘年画,后来又画连环画。在工作之余,他逐渐发现国画的便利性,转而创作国画,甚至尝试国画人物。经过长期的绘画实践,他最终找到了一种与自身心性相契合的艺术形式——简笔大写意花鸟画。张弛表示,父亲的花鸟画在传统大写意花鸟画的基础上,体现了现代性的转型,做出了自己的探索与贡献。尽管在题材上仍以传统的大写意花鸟画为主,但在画面处理和形式构成上,父亲表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与时代特色,具有探索性和独特的艺术风貌。他的花鸟画既融合了中国传统民间绘画的鲜艳色彩,又体现了一些西方油画的表现主义特征。例如,他在创作玉兰花时,通过逆光处理等手法表现出立体感,展现了阴阳向背的美学追求。这种美学理念是中西融合的,但始终以中国传统为核心。另外,父亲在创作过程中非常强调人性和个人的独创性,他认为“大写意中的‘意’就是心音,是心灵的声音”。他注重与观者的交流,因此作品具有雅俗共赏的特质。张弛认为父亲对国画传统有着清晰的理解,提出“只受其传,不被其统”的观点,强调对传统既要传承但不应被其束缚。他还曾提出过“站着学还是跪着学”的问题,鼓励从多个传统流派中汲取精华,而非拘泥于一家之言。然而,他希望大写意花鸟画在其手中能呈现出当代感和个人化的风格,注入自己的特点,推动传统画种的现代转型。这种对传统与个人风格的融合,是父亲非常看重的艺术追求。在与众多喜爱其父作品的藏家、画家朋友交流时,张弛总结了父亲画作的一些核心特点。其作品风格以借物抒情和高度概括为主,大笔大墨,笔墨与造型融为一体,讲究笔笔到位,没有多余笔墨,色彩浓烈、感情厚重。他的审美追求呈现出厚重感,甚至包含西部风情及汉唐文化的影响。这些特质与他成长背景密不可分:父亲生于宝鸡,长于西安,并曾就读于西安美术附中,因此,西安的文化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常用的两方闲章,一方是“西望长安”、一方是“长安人”,也反映了他对西安的情感归属。他的首次重要个展也选择在西安举办,充分体现了这种情感。父亲的绘画风格强调汉唐之风的“厚、简、浓”之美,尤其是在大写意花鸟画中追求厚重与质朴。他的大写意花鸟画特点概括为简约、大胆用墨与厚重感,这些风格深深植根于他的文化背景与个人审美。最后,张弛诚挚地感谢了所有到场的专家、老师和朋友们,表达了对他们的支持与参与的由衷感谢。
学术研究会现场
研究会最后,主持人李旭飞进行了总结,他说,我们共同见证了问雨先生艺术作品展览的开幕。作为艺术家,艺术作品进入学校美术馆是最好的归宿。问雨先生作为1967年的老校友,将其作品捐赠给美术馆,不仅丰富了收藏,也对科研教学有着重要帮助。张驰老师的义举让我深感感动。在我们共同努力之下,经过半年的筹备,展览今天终于开幕。展览分为四个部分,全面展示了问雨先生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在我写的前言中,结合了“中国画大写意哪里去了”的灵魂之问,探讨了艺术创作需要多年积累、真情和笔墨沉淀的重要性。问雨先生的艺术创作特点包括“简”、“浓”和“真情”,即以简育繁、浓艳色彩,他继承了吴昌硕、齐白石“浓花墨叶”风格,用浓烈笔墨表达真情,作品是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就此,再次感谢张驰教授代表家属的捐赠,这也是对天津美院中国画学院教学体系的建设,以及对天津美术学院120年建校史的文献资料的补充和完整的重要贡献。
学术研究会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