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日,“书法的总体性与主体性——跨学科视野下的多维阐释”主题讲座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报告厅举行。青年书法家苏薇受邀主讲,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教授参加对谈,与苏薇老师共同探讨书法的本质及其在现代美育中的多维可能性。
讲座伊始,苏薇老师以近期为星星的孩子(孤独症儿童)开展的一堂课为引子,生动阐释了书法作为艺术美育的重要意义。“孤独星球的来信”这一诗意的单元名称,源于一位孤独症儿童诗意地表达了“失败”的特殊理解——“剩下的事情是等待”。苏老师借此指出,书法美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唤醒自我惯性的觉知与批判,培养独立思考和敏锐感知的能力。
随后,她深入分析了大众对于书法的理解误区,强调“文化亲近感不等于认知的深度”,呼吁我们超越直觉,以系统的解码方式理解书法。苏老师进一步引用古代书论,如“书者心画也”、“世间无物非草书”等经典论述,展现书法与哲学思想、精神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倡导观众重新审视书法的历史及理论内涵。
苏薇老师指出,当代书法教育存在过分强调技法而忽略思考和精神的现象。她提出了“书法是神经系统的重塑与扩容”的观点,强调书法学习是一个多感官协同的认知活动。通过具体教学案例,她展示了如何以启发式教学激发儿童对书法的兴趣与思辨能力,使他们的创作不再拘泥于技法,而是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索、表达与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苏老师还特别强调书法美育对现代教育的意义:“我们不是为了培养书法家,而是为了培养新时代的人。”她分享了自己的教学实践案例,比如孩子们在书法课堂上的创意表现以及对于书法学习过程的个性化理解,充分印证了书法教育对个体成长与思维锻炼的重要价值。
此外,她更结合跨学科的视角,从人类学、脑科学以及传播学的角度进行书法研究,强调书法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技法的传授,更是通过材料、空间、感知体验,培养个体的独立思考与创造力。苏老师的教学实践包括书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侨批书信、佛经修复、文化田野调查等,深刻体现了书法文化作为个体与社会、历史与未来之间连接的重要媒介作用。
最后,苏薇老师表达了对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倡导以动态的整体认知视角回归传统,避免“为新而新”的艺术误区,真正做到“脚踏大地、背靠传统”,让艺术创作与教育实践更富生命力与时代性。
讲座的第二部分,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教授加入现场对谈,与苏薇老师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跨学科对话。邱院长风趣地总结出苏老师讲座中的数条“金句”:“美育是百家饭”“书法可以化人”“警惕专业陷阱”“以人为笔,按时长大”“长期主义是人生的艺术”“书法是身内之物,可以随身携带”他幽默地补充道:“大家一定要学到这些‘金句’,但同时也要吸取苏老师的‘失败’教训。”现场笑声与掌声交织,气氛热烈而轻松。
随后进入互动提问环节,现场嘉宾与观众纷纷举手发问,苏薇老师与邱志杰院长一一回应,不仅提供了专业见解,也引导大家思考书法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多重可能性。现场讨论热烈,交流深入,展现了书法作为文化载体的广阔影响力。正如苏薇老师所言,“书法不仅是技法的训练,更是认知的探索,是文化与思想的延展。”本次讲座由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李旭飞教授主持,在热烈的掌声与交流声中圆满结束。